據悉,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奇瑞控股集團、節(jié)卡機器人研發(fā)了新一代智能移動核酸采樣車,車身搭載的名為“SAIRI賽瑞”的核酸采樣機器人可利用“視覺+力控”感知技術實現無人核酸采樣的全過程。該機器人可實現每30秒一人次的無人采樣吞吐量,能進一步降低人群采樣時交叉感染的風險,同時大大節(jié)省了人力資源。不僅如此,該核酸采樣機器人還能實時抓取分析數據,用科技力量助力構建15分鐘核酸“采樣圈”。
除了核酸采樣機器人問世,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,消殺、配送、測溫、檢測等各類服務機器人“火線上崗”,為有效抗擊疫情做出了積極貢獻。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的定義,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,它能完成有益于人類的服務工作,但不包括從事生產的設備。主要包括個人/家庭服務機器人和專業(yè)服務機器人兩大類,其細分領域如下:
*資料來源:IFR, CCID
不同于工業(yè)機器人,核酸采樣機器人主要面向人類群體,即是服務機器人的一個應用范疇。
為了抗擊新冠疫情,醫(yī)療機器人迎來最好的發(fā)展時機。
可以一起回顧一下服務機器人的發(fā)展狀況。
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時俱進,服務機器人的發(fā)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:
*資料來源:CCID
技術的迭代更新和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驅動服務機器人產品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AI芯片、伺服電機、先進傳感器等技術的進一步發(fā)展,使得服務機器人具備更加靈敏的感官和運動系統(tǒng),更輕便、更精密、更安全,能夠在更廣的范圍內幫助或者替代人類完成更為復雜和精細的工作。機器視覺、語音識別、NLP、深度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突破,則使得服務機器人具備越來越強的圖像識別、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等能力,行為特征越來越接近人類,服務機器人行業(yè)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不斷拓展,帶動了行業(yè)規(guī)模的高速增長。
根據中國電子學會報告,2013-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9.2%,增速高于機器人整體市場。2021年,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為146億美元,年增長率達到32.2%。其中,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規(guī)模為391.8億元,全球占比超過1/4。短短一年內,中國服務機器人企業(yè)的數量,暴漲了78.92%,達到10.5萬家;服務機器人賽道融資也有113起,融資金額總計超過440億人民幣。第三方報告預測,中國服務機器人的年銷售額,有望在2023年達到613.5億元,較2021年實現翻倍。
具體來看,我國服務機器人在家務、物流、新零售、公共服務、醫(yī)療等應用領域不斷創(chuàng)新突破,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家務機器人應用較為成熟,品牌競爭激烈,在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占比為27.4%;商用服務機器人已在零售、餐飲、政務、金融、醫(yī)院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,但尚未形成較大規(guī)模,拓展空間廣闊;醫(yī)療康復機器人存在較高技術壁壘,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,以康復、輔助功能為主的醫(yī)療機器人行業(yè)有望得到進一步發(fā)展。
毫無疑問,供給端的5G、人工智能、柔性關節(jié)等技術突破,需求端的疫情、數字化產業(yè)升級等趨勢變化,正在讓服務機器人從“功能”走向“智能”,從概念試點走向全面普及,即將迎來爆發(fā)式的市場規(guī)模增長,核酸采樣機器人的問世即是順應時勢的常態(tài)化應用。
雖然機器人的研發(fā)、制造和應用,一直倍受政府和資本重視,中國更是從2013年以來,就已經連續(xù)8年蟬聯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。但是,與主要工作在“無人環(huán)境”,更注重效率和精準度的工業(yè)機器人不同,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,需要與人近距離接觸,應更注重服務過程的“柔性”和安全性。所以,服務機器人需要更加輕便、智能,以及更強大的環(huán)境感知與人機交互能力,必須依賴于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柔性關節(jié)、傳感器等多個不同領域科技的全面突破,才能真正實現產品的成熟。
這讓我們思考,核酸采樣機器人應該如何提升體驗代替人工,同時提高檢測效率?
關鍵就是提升用戶體驗、精準的柔性服務能力。機器人實現高強度的單日單人檢測量最大化需要配備智能的、小型化的、高強度的柔性關節(jié),以獲得靈活的手臂,實現快速、精準的復雜采樣動作。同時,提升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、智能訓練和虛實交互的工作和學習的環(huán)境也很重要,需要不斷進行大規(guī)模仿真場景下的深度強化學習,進而提升核酸檢測的用戶體驗感。
無論核酸采樣機器人能走多遠,我們能看到的是醫(yī)療服務機器人已經走向前臺。
如果說,疫情“無接觸化”的需求為服務機器人的應用打開了窗口,那么,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(zhàn)和長期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以及導航定位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,未來中國社會必將促進更多的工業(yè)機器人與醫(yī)療服務機器人在我國保持較高的增速。個性化的服務需求使得醫(yī)療服務機器人走向前臺,資本在過去一年也加大了對機器人產業(yè)的布局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強化現代科技支撐,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就是未來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