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篇寫2018年的論文,但其中的觀點應該還可以借鑒和參考,一些觀點也值得深思,“智慧型老年服務”現在被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所替代,市場也更加火熱。
近年來,“智慧型老年服務”一直被看作是老年服務的“高精尖”的項目,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、相關企業(yè)和全社會的青睞。尤其是2017年,工信部、民政部、衛(wèi)計委出臺《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產業(yè)發(fā)展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》(以下簡稱《計劃》)之后,全國更掀起了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的熱潮。《計劃》中選擇了第一批53家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企業(yè)、82個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街道(鄉(xiāng)鎮(zhèn))和19個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基地開展起相關的試點工作。2018年,又增加了第二批26家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企業(yè)、48個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街道(鄉(xiāng)鎮(zhèn))和10個智慧健康養(yǎng)老示范基地??雌饋恚腔坌屠夏攴帐乔巴疽黄饷鳌?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visibility: visible;"/>
1.智慧型老年服務的發(fā)展歷程
雖然一般來說,在官方文件和媒體傳播中,用的都是“智慧養(yǎng)老”這樣一個名詞。但嚴格說來,“養(yǎng)老”一詞,以學術的眼光看,很不嚴謹:誰養(yǎng)誰?何況這個“養(yǎng)”字,完全讓老年人處于一種尷尬的“被動受養(yǎng)”地位,這與當前的國際共識是背道而馳的。同時,這個“養(yǎng)”字更不受老年人群體本身的待見。在不同的場合,曾聽到前衛(wèi)生部部長高強、人口學家鄔滄萍、工程院院士俞夢孫等發(fā)表過反對意見。因此,在本文中,我們將這個關鍵詞正名為“智慧型老年服務”。
關于“智慧型老年服務”的來源,有多種說法。一種說法是,相關的概念源自“智慧城市”。2008年,IBM提出了建設“智慧地球”的理念。兩年后,IBM又將此理念落實到“智慧城市”的美好愿景上。IBM提出:智慧城市的核心將是建立一個由新工具、新技術支持的,涵蓋政府、市民和企業(yè)的新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這個新的城市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,將智慧經濟、智慧流動、智慧環(huán)境、智慧人群、 智慧居住、智慧管理……統(tǒng)統(tǒng)囊括在內。由此可見,老年服務自然也難逃“智慧佛祖”的手掌心,因此也就成為智慧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了。另一種說法是:“智慧型老年服務”是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最早提出來的。當年,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提出的新概念是“全智能老年服務系統(tǒng)”,其目的是,打破固有的時間和空間束縛,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、高享受的服務。
在這里,要強調的是,老年服務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服務,這又是國際社會的共識。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,聯合國一直倡導健康老齡化、積極老齡化。近年來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、國際勞工組織、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出臺的一系列與老年服務相關的文獻中,也都一再表達了同樣的價值理念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智慧型老年服務必須是上述國際共識融合現代科技的產物。為此,我們嘗試提出一個定義,即智慧型老年服務以健康老齡化、積極老齡化等國際共識為基本理念,以智能化、機器人、網絡化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前沿科技和信息技術為手段,面向居家老人和老年服務機構提供的快捷、高效的現代服務體系。
在這里,還須強調的一點是:智慧型老年服務必須被看成是一個動態(tài)的發(fā)展過程,而非一個以“高大上”為標榜的一成不變的靜態(tài)事物。之所以這么說,是因為當前的前沿科技和信息技術正處于一個迅猛發(fā)展的時代,同時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也正處于激烈的變遷之中。如果我們以凝固不動的眼光去看智慧型老年服務,必然會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很快地落伍。
2.智慧型老年服務的發(fā)展現狀
近年來,在工信部、民政部、衛(wèi)健委等國務院職能部門的聯合推動下,智慧型老年服務的試點工作有了較快的進展。綜合各地區(qū)、各部門的情況,以服務目標來劃分,相關的服務大致可劃為兩大類,即滿足需要和防范風險。當然也可能還有第三類,即同時兼具上述兩類目標。
滿足需要的智慧型老年服務,因為要接地氣,比較成功的一般都趨向社區(qū)化。雖然現在的智慧型老年服務都以移動互聯網、智能手機、APP和微信公眾號為互動的橋梁,但滿足需要的服務一般還是要分為線上和線下,即線上溝通,提出需要;線下供給,服務上門。這樣的模式會受到服務半徑的約束,通常以坐落于基層社區(qū)的老年服務中心為基地,向有需要的居民家庭輻射,否則服務的經濟成本和機會成本都會難以承受。
防范風險的智慧型老年服務,主要是針對各類可預計乃至不可預計的風險的監(jiān)控。一般來說,現在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網的服務范圍,似乎已經超越環(huán)境條件的約束。譬如老人使用可穿戴設備,只要能夠上網互聯,就可以在電腦、手機等終端設備上實現實時監(jiān)控。當然,還有一種思路,就是把老人住所中的生活設施設備盡可能地智能化,形成物聯網。但這樣的智能化方案恐怕價格不菲,在經濟上目前尚且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得了的。另外,現有的設施設備的智能化、傻瓜化程度不夠,老年人操作起來恐怕也有困難。
還有一些更加高精尖的項目,就是用大數據、云計算來研究分析老年人的需要與供給,這顯然是一個很時髦、前衛(wèi)的發(fā)展思路。但現在大多仍然處于研究摸索的階段,成熟的產品較為罕見。同時這個思路會牽涉一些不太好解決的倫理和法律問題,恐怕一時間難有建樹。
3.智慧型老年服務存在的問題
雖然智慧型老年服務已經被炒得很熱,但真正能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作用的還是并不多見,大部分尚在摸索之中,也有少部分是在忽悠。一般來說,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。即名實不相符,線下不匹配,見物不見人,低層次重復。
所謂名實不相符,即前面所說的“少部分忽悠”。他們名為“智慧”,其實一點也不智慧,乃至“反智慧”。常見的是,用一堆似是而非的現代科技名詞糊弄老年人。所謂線下不匹配,是指線上說得天花亂墜,但線下的服務跟不上,甚至根本就是瞎湊合。所謂見物不見人,就是無視老年服務根本上是人對人的服務,虛擬地制造一切服務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取代的“烏托邦”。所謂低層次重復,就是就服務內容而言,很多機構提供的服務與上個世紀末相比,基本上沒有進步,無非當時只有電腦、電視、電話……而現在用上了智能手機、APP和微信公眾號。
存在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,是基層政府、基層社區(qū)和服務機構并沒有真正地重視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實際生活需要。雖然也經過“問卷調查”,但抽樣方法大多并不嚴謹。同時,問卷中的選項并不符合實際,而老年人又只能在問卷設定的選項中作選擇。因此,在一定程度上。這些“需要”是服務供給者自己揣摩、臆測后界定老年人的需要。最終,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的資金,雖然手段花樣翻新,但老年人卻沒有獲得感。
4.智慧型老年服務的前景展望
當然,新生事物的發(fā)展過程總是曲折的,智慧型老年服務也不能例外。何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,以“智慧”或“智能”來取代“人工”是一個必然的趨勢。但是,必須要指出:這種取代為的是降低老年服務的勞動強度而不是其他,因此最終只能是部分取代,而不能完全取代。就像國際勞工組織在其最近面世的一個文件中所說:照護工作的人文關懷和親情慰藉性質“限制了機器人和其他技術替代人類勞動力潛在的可能性?!?/span>
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,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其實并不會使中國的勞動力到完全不敷用的地步。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(yè)結構的調整,對勞動力的需要也會減少。在20—30年后中國老齡化最高峰時,可能還有7億多勞動力。所以到那時,主要的問題很可能仍然是就業(yè)問題。現在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勞動力,到那時年齡也大了,可能又會有類似“40—50”的問題出現,而老年服務可能正是這個勞動力群體較好的就業(yè)出路。
按中國的傳統(tǒng),老人勞碌一輩子,似乎老了就該“享?!绷恕5@對于老年人本身而言,絕非明智的選擇。在自然界,用進廢退是鐵律,國際上關于“廢用綜合癥”的研究給人啟發(fā)。有研究表明,現代社會頸椎病多發(fā)的原因,可能與洗衣機取代了搓板有關,有用手洗衣經歷的可以回想一下那時的動作,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倡導,老年人最好保持做力所能及的勞動習慣——可別讓機器人或者別的什么現代技術將老年人變成“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”的廢人。